首页 |
[核心提示]
年轻人花上万块钱买包包,在老年人眼里是败家;老年人花上万块钱买保健食品,年轻人觉得糊涂。有人据此认为,鸿沟的两边是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年轻人可以为快乐买单,但老年人只为健康买单,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是一种挡不住的刚性需求;有人反驳说,不要想当然,大手笔购买保健食品,可能是出于对疾病与死亡的忧惧,也可能是因为空巢的孤独与寂寥。
有企业试水养老产业,投资开办“老年人的迪士尼乐园”,里面有KTV、美容、按摩、购物,免费开放的3个月试营业期间,每天门庭若市,一知名经济学家点赞企业“了不起,真的抓住了老人需求的一个入口”。企业向老年人调查“觉得这样的地方收多少钱合适?”,有人说50元,有人说30元我就来,结果,自收费始,门可罗雀。企业叹息“中国老年人不为服务买单”。
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是刚性需求,中国老年人不肯为服务买单。对老年人消费行为的类似判断,会不会流于刻板了?有没有一叶障目?毕竟,对于老年人的需求层次,我们还太缺乏了解和细分。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洞察康养市场的真相。
养老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截至当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
在近年来密集出台的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市场关注度持续走高,多元主体竞相涌入养老产业,但目前市场提供的解决方案距离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多方面养老需求仍相去甚远,对于健康老人的关注度不足是其中格外突出的一个问题。
由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承担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课题日前在北京启动。课题受到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幸福就好助老基金的资助,将聚焦于健康老人,重点研究该群体的消费结构、消费场景、消费能力等具体领域,并进一步探讨市场力量如何在养老领域发挥作用,以期更精准地开展养老公益服务,更好地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
康养领域政策的缺失与市场的乏力
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步入老龄社会,老龄化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21世纪以前,中国“老”和“富”的关系一直处于“未富偏老”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以数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率在提高,老龄化则以略快于世界平均速度在发展。按联合国统计,中国从2002年中开始,进入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或超过7%的老龄化社会,之后的4年间,中国处于“未富先老”的状态;从2006年开始,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正式进入了“边富边老”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要想继续保持“边富边老”的状态,则需要引导构建健康的养老服务模式。
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指出,目前中国已由过去的轻度老龄化发展到了中度的老龄化社会,未来还要向高度老龄化方向发展,最后还有深度老龄化的问题。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现在才刚开始,也才刚破题。养老服务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完善。
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已出台诸如《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意见,但目前的养老政策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比如侧重服务、对产品关注度不足;侧重提供服务、但对于老年人自主的服务以及自主生活自主选择方面的关注不足;注重基本服务、商业形态不足。课题组成员、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璐分析指出,“十二五”时期,政策对象聚焦于失能、半失能的低收入老人,“十三五”时期,开始关注医养结合,聚焦护理床位的服务,社会资本更多关注于医养结合等,但是,在养老与健康结合的领域,目前看到的仍是医养结合,而非健养结合,对更多健康老人关注度仍然不足;围绕“健康老龄”的商业模式,有旺盛的社会资本投向市场,但也往往困惑于盈利模式在哪。
养老产业预测规模庞大,课题负责人、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曾红颖表示,但是,从1999年到2018年的20年间,应对老龄化,我国政策的着力点集中在养老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制度层面,市场的力量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释放。根据权威而切实的研究,我国健康老人占全部老人的80%以上,但现有的微观调查总会聚焦于健康程度较差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或老年人整体的心理状况,对数量将近两亿之多的健康老人的消费模式、消费场景、消费能力、社交圈等缺乏详细而有效的研究。同时,以年龄为分界线的分类方式也不可靠。“我们课题所定义的‘健康老人’,不是不生病的,是生活能自理、行动自由的老人。”曾红颖说,北大CLASS系统数据显示,越是健康老人越不服老。从需求层面看,健康的老年人有着丰富多元的生活需求,需求的满足可提高老年群体的满意度及获得感;从供给层面看,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既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亦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探寻真实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杨宜勇强调指出,新时代的健康养老问题,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相应责任。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搭建好健康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健康养老企业有发展高质量养老产业的责任;健康养老社会组织有发展高质量养老事业的责任。同时,每一个老年人自己也有个体的责任,即树立科学的健康养老观,加强行为的自律,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秘书长缪瑞兰表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是民政部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以服务社会福利事业为宗旨,社会福利养老是基金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幸福就好助老基金由老牛基金会支持一千万元,旨在呼吁全社会对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给予重视和关爱,影响更多人关心、服务身边老年人,并积极探索出新的公益模式和居家养老模式。
缪瑞兰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老龄事业的重视,基金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开展老年公益项目时,除了已有的实践经验外,特别希望有专门的数据和指导性报告,来帮助我们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为养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引,期待课题组拿出有指导性、有建设性的研究成果来。
据了解,在前人关于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体系模式选择、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对策的研究基础之上,课题组将开展以下研究内容:
一是构建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对现有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研究中涉及养老的理论进行梳理,从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特征入手,界定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的概念;阐述全球化、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研究的现代理论基础,为我国养老事业产业的发展完善提供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
二是分析我国养老事业产业的现状及问题。通过讨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及趋势,揭示推动和阻碍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多重因素。在梳理历史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成因进行全面分析,定性定量结合,提出完善当前养老服务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为研究如何构建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提供现实依据。
三是差异化分析养老服务模式的国际经验。对国际经验借鉴的方法论进行研究,理清东西方文化环境的异同,对东西方养老模式的路径和制度进行差异化分析。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瑞典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日本模式为研究对象,总结符合我国国情与传统文化的发展经验,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四是宏微观结合分析老年人需求。宏观层面,通过传统分析方法与大数据分析方法结合,对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舆情关键信息抽取、网络舆情内容分析等环节的关键技术进行探索,对老年人行为倾向、认知、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国老年人的整体需求结构;微观层面,在宏观分析基础至少,对60位健康老人的消费进行持续1个月的跟踪,通过研究识别真实的健康老年人消费目录,对老年人需求进行深入挖掘。
五是提出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的完善途径。根据之前的分析结论,勾勒出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的理念、目标、原则,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完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的政策建议,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政策启示。
曾红颖还介绍说,课题组在前期的工作中发现,老人消费被误导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国有悠久的养生保健传统,但老人选择缺乏系统的支持,出现了消费外溢的情况。课题组希望能形成支持产品,比如科学的文章、图书,给老人做决策的辅助”。
本报记者 刘艳芳